天主教与东正教
编辑
更多信息:诞神女
圣母玛利亚Mary, mother of Jesus 《祈祷的圣母》,出自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达·萨索费拉托,约1650年西方基督教:天主之母、天上母后、教会之母(见玛利亚的称号)东方基督教:天主之母伊斯兰教:Sayyidatna(我们的女主)、最伟大的女人、天选之人、净化者荣誉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德鲁兹封圣早期基督教时期主要朝圣地圣母大殿(见圣母玛利亚的圣地(英语:Shrines to Mary, mother of Jesus))瞻礼见罗马天主教圣人历、圣母玛利亚的节日(英语:Marian feast days)象征(英语:Saint symbolism)蓝色斗篷、十二星冠、孕妇、玫瑰、抱小孩的女人、踩蛇的女人、新月、身披太阳的女人、剑刺穿的心脏、玫瑰经念珠主保圣母玛利亚的庇护(英语:Patronage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天主教会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为诞生耶稣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也因此认为她升天后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神学家路德维格·奥托(Ludwig Ott)认为玛利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和夏娃是刚好相反的象征,他同时认为加纳婚宴的故事可以支持靠玛利亚代祷的观点。
天主教会的官方文献显示:“玛利亚要是符合两个条件,就实在是‘天主之母’了。首先,她确实是耶稣的母亲;其次,耶稣确实是天主。”[44]圣经说玛利亚确实是耶稣的母亲,但是圣经写成以后很久,到公元4世纪,教会确认“三位一体”为信条,这时耶稣才被确认为是天主。[45]公元5世纪时,在以弗所公会议上,聂斯脱里派受到批判,其主要学者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里主张耶稣的两性区分,而玛利亚只是“基督之母”(Christotokos),认定“天主之母”的称谓等同是付予玛利亚神性。而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主张耶稣的两性合一,其神性渗透人性,而玛利亚生了整个基督,认定玛利亚被称为“天主之母”是合理而且不能避免。结果,聂斯脱里派被宣判为异端并受到压制。随后在迦克墩公会议上,得出的结论整合了两派神学的观点。对聂斯脱里的裁定在1895年出现戏剧性的转变,聂斯脱里晚年的一部著作《大马色人纥拉克斯的记述》(The Treatise of Heraclides of Damascus)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该书中聂斯脱里否认以弗所会议的指责,反对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及对马利亚的崇拜,并为自己辩护。聂斯脱里的解释与传统天主教会对他的观点不同,和迦克墩信经的基督论相近,从而有学者开始怀疑“聂斯脱里主义”是否真的是教会传统指控的“不属于三位一体范畴的教义”以及以弗所会议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在这份聂斯脱里为自己辩护的书中,自述其接受耶稣具有神人两性,两性联结(συναφεια),并非两性分离或两个位格,认为这完全是对手区利罗对其位格/属性字义的曲解,因为位格一字在当时也可解为属性。[46]1994年11月11日,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与东方亚述教会大公牧首玛·丁克哈四世签署了《共同声明》[47],支持两项东方亚述教会惯用的称呼,“基督之母”或是“我们天主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48]。
东正教会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选为诞生耶稣的人。她本身也是凡人,受亚当的原罪(就是与天主远离)的传染;但是她从小就已经完全顺从天主,依靠天主的恩典脱离罪恶。东正教会认为她就是人类回答天主之“是”,来弥补和解放人类脱离夏娃之“非”及叛逆。东正教会称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就是诞生天主(耶稣)者;也译成“诞神者”,“诞神女”,“上帝之母”。
新教
编辑
新教教会基本上只认可马利亚为耶稣在地上时的生母,也就是为人耶稣的母亲,并不认可是基督神性的母亲或“上帝之母”。新教认为,基督的神性非受造,源于太初之道,与父神同质且同荣同尊,而马利亚只是蒙恩受造的平凡女子,及耶稣人性的孕母,不应赋予神性被高举为神之母,这种观点自以弗所公会议时,被坚持马利亚为上帝之母的亚历山大宗主教区利罗强烈反对,区利罗强调基督里神人二性的‘一’,秉持亚历山太学派传统,高举两性联合说(hypostatic union),认为在基督里神人二性乃是联合成为一个‘神—人’性(φυσι),该派虽承认神人两性,一个位格,但较强调基督神性,人性被动融合于神性,而近于基督一性说[注 1],而后其子弟修士欧迪奇则提出极端的“基督一性说”(one-naturism,Eutychianism)[49],在451年迦克墩公会议被判为异端而遭放逐。聂氏在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判为异端观点在1895年出现戏剧性的转变,聂斯脱里晚年的一部著作《大马色人纥拉克斯的记述》(The Treatise of Heraclides of Damascus)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该书中聂斯脱里否认以弗所会议的指责,反对马利亚为上帝之母及对马利亚的崇拜,并为自己辩护。聂斯脱里的解释与传统天主教会对他的观点不同,和迦克墩信经的基督论相近,从而有学者开始怀疑“聂斯脱里主义”是否真的是教会传统指控的“不属于三位一体范畴的教义”以及以弗所会议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在这份聂斯脱里为自己辩护的书中,自述其接受耶稣具有神人两性,两性联结(συναφεια),并非两性分离或两个位格,认为这完全是对手区利罗对其位格/属性字义的曲解,因为位格一字在当时也可解为属性[46]。有学者认为新教的看法相近于当时东方亚述教会所支持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的论述[50]。也就是新教认为,马利亚是拿萨勒人耶稣的母亲,为耶稣此人之母,非神之母,接受聂斯脱里反对崇拜马利亚或将之高举为神之母的观点,所不同于聂斯脱里对耶稣基督的理解,新教接受耶稣具有神人两性,两性联合成一位格的观点;而非具有两个位格或两性连结的理解。另外近代,新教也反对天主教及东正教向马利亚公开的敬礼及请托代祷的行为[51],反对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于教堂中摆设或悬挂圣母及圣徒塑像,此举被视为亵渎上帝的圣徒崇拜及偶像崇拜行为[52],同时认为向马利亚请托祷告严重的侵犯基督为神人中间唯一中保的角色,更违犯了旧约摩西律法中禁止活人与死人沟通的禁令[53]。
新教教会并不接受天主教会关于马利亚无罪之身可以作为中保的说法,因为新教认为马利亚无原罪之说及中保的说法并不符正典的记载[51],圣母升天及终身童贞的传说,更无可靠历史及正典的佐证[54],为信徒代祷可倍加蒙神垂听的说法也不符四福音的纪录,甚至求见及请托耶稣时遭到拒绝或不礼貌的对待(马太福音12:46;约翰福音2:4)。然而新教信徒仍称她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以区别四福音中其他的马利亚,认为她具有甘心顺从上帝的美德,受到上帝特别的拣选,称她是“蒙大恩的女子”,上帝与她同在,是“有福的女子”(路加福音 1:28、42;11:27),新教接受其为“童贞女马利亚”这一称号;也有些教会称她为“圣马利亚”,视她是圣徒中的一位,但不会特别称她为圣母或上帝之母。
“敬礼”而非“崇拜”
编辑
一般人认为圣人的遗物可以助人病得痊愈、可以赶鬼驱魔、可以侦察案情、免除灾难等。但这并非正式的教理。实际上,天主教会认为圣物本身不具有以上效用,对天主(上帝)有信德才是重点。玛利亚在起初已被早期教会视为最高尚的童贞女,然而在第四世纪之前,已出现一个信条:即是马利亚生基督后仍终身为“童女”之说。[55]
部分新教徒和部分非基督徒认为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仪式对玛利亚表达了一种“崇拜”(worship)的态度。由于天主教和新教都认为,“崇拜”这个词只可用于对上帝敬拜,所以也有天主教徒认为,少数新教徒认为天主教崇拜圣母是对天主教信仰的攻击。传统上,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反对使用“崇拜”这个词来描述对圣母的态度,他们使用“恭敬”或“敬礼”(venerate)这两个词。